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

作者:化工院管理员 时间:2019-05-20 点击数:

前    言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大历史性贡献。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历程,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七大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是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垣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领会和把握,不断增强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并指导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斗争,但都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以失败告终。经过反复比较和激烈斗争,直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在历史的比较中,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解放的道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出其真理的力量和强大生命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清醒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问题。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面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毛泽东同志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在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许多科学认识和宝贵思想成果。但是,这些正确思想有不少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后来党和国家工作发生了严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遵循实践—认识一再实践的规律,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倡导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指明了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理论概括,从根本上解除了束缚人们的思想障碍,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又作了进一步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人党章。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全面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江泽民同志还说,他始终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个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深刻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新的丰富内容。科学发展观以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成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它写入党章,高度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这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改革开放30年实践充分证明了的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科学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以上的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100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均增长了6倍以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指针。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前进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伴随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我们才能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是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同志强调,推进我们的事业“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走向垮台的教训告诉我们,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和指导实践也不行。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兴盛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严重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来自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特别是2008年初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战胜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果断处理达赖集团策划煽动的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取得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坚决排除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赢得世界的赞誉和尊重,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面对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大局中来思考,以理论和实践的新创造推动事业的新开拓、新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我们党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其他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始,我们党就特别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坚持和继承了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认真汲取其他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与我们党认真总结和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分不开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是,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和挫折。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是与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不断提出、反复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指}fI,问题是什么足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足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他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指:“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响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治国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我们党面临着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一个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伞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经过“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党的各方面建设受到严重破坏,迫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新的变化,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下决心解决好党的建设中的迫切问题,使党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更好地完成好新时期党的历史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这个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激烈竞争,说到底是围绕发展问题展开的。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抓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机。他高度关注发展问题,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他科学谋划我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是我们党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根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情况的重大变化,他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跨人21世纪之后,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深刻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应对和战胜各种突如其来的严重困难和挑战中收获启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探索新的发展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成果,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这些独创性的成果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概括。党的十三大从12个方面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党的十四大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五大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概括了其10个方面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深刻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10个方面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深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概括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中央历次重大会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点,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供了重要遵循。

从总体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以下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灵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要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分“三步走”有步骤地从温饱到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得出的重要结论,揭示了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国家安危和发展全局,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坚持科技强军,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绚丽多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粮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此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现实道路和主体力量,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实际,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取得了重要成果。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预测和探索,也经受了社会主义曲折历史的检验、筛选和提炼,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真正科学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发展和理论上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了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了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了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方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是经过历史检验并得到锤炼和丰富的理论珍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使社会主义真正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前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体现为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毛泽东同志当时说,我们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们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由于我们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当时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以及党的八大文献,集中反映了探索中的初步思考和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标志着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的新课题,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和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实践方面来说,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立了新型国家政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逐步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重要经验。从理论方面来说,毛泽东同志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关于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关系,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许多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又准确把握时代新变化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用一系列新的思想成果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一以贯之、接力推进、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前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五、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上来。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的思想,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要跟进一步。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落实好、实现好,关键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全党的思想武装好、统一好。要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点,紧密结合当前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党员、干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学习的成效切实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

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运用广大群众容易接受的手段和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所掌握、所接受。针对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提出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出一批通俗易懂的理论文章、理论读物和理论电视片,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

2.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经受风险考验、实现执政兴国使命的最可靠保证,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根本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中蓬勃发展,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万众一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始终铭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更加自觉、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不移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移、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都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要跟上时代进步潮流、适应事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的不断解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始终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要把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继续解放思想的根本着力点,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协调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回答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努力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快改革的紧迫性同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使改革决策符合实际情况、反映客观规律、满足人民意愿。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把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统一起来,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大的功夫,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科学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合理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节奏,促进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城镇布局集群化、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面貌特色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要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3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姿的画卷。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奋斗,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国的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是一项极其伟大、光荣而艰巨的事业,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又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回顾过去,我们正是在应对和战胜一个个严重困难和挑战中不断前进的;展望未来,我们必定会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党的十七大鲜明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排除干扰、凝聚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目标已经确定,道路已经拓开。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带领人民战胜了无数惊涛骇浪、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好局面。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奋发努力,勇敢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任务和崇高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信息维护:(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